論當代臺灣灶神的信仰型態

摘要

中國城隍信仰由來已久,在歷代王朝的推動下,至明、清兩代漸趨制度化,成為與人間官僚體系對應的冥間信仰系統。清朝將臺灣納入版圖之後,即隨著開發的腳步在各重要城市興建官祀城隍廟,各地也出現不少民祀城隍廟,顯示清代臺灣官方與民間對此一信仰的重視。本文透過方志及官方文書、匾聯及碑文、善書及傳說等材料的分析,指出城隍具有理幽贊明、祛災除患、賞善罰惡等功能,亦為人間官僚體系的反映。國家藉由城隍信仰來貫徹統治權力,控制地方官員與人民,具有神道設教的目的。官員除奉行朝廷祭祀城隍的制度外,也有循吏以之來化民成俗、惕厲自我。民間則以對官員的期待,建構城隍的來歷與形象,並藉此來勸善止惡、伸張正義。這種由城隍信仰所反映國家、官員與民間的互動關係,也提供觀察清代臺灣政治與社會的不同視角。

目錄

  1. 前言
  2. 台灣灶神屬性
        一、鸞堂中的灶神
        二、家庭中的灶神
        三、灶神屬性的意涵
            (一)灶神由「器物神」轉化為「人格神」
            (二)灶神造型「優美化」
            (三)灶神信仰空間「神聖化」與「親近化」
  3. 台灣灶神功能 
        一、陰騭
        二、司命 
        三、驅邪
        四、教誨    
        五、救劫
  4. 台灣信徒祭拜灶神科儀 
        一、祭灶時間
        二、祭灶供品
        三、祭灶方式
  5. 討論與結論 
        一、討論
            (一)灶神神格轉化崁在華人民間信仰神祇信仰體系 
            (二)灶神信仰者具有功利與德性兩種宗教價值觀 
            (三)多元的祭灶科儀
            (四)恩主公崇拜擴張灶神信仰
  6. 結論

參考書目

丹巴拉姆,〈藏族灶神瑣聞〉,《中國西藏》,1996年第2期,頁48-49。
江燦騰,〈台灣灶神信仰瑣談〉,《歷史月刊》,85期,1995,頁55-58。
李洪智,〈淺議互助縣土觀村土族灶神信仰〉,《青海民族研究》,第17卷第3期,2006.7,頁65-67。
沈利華,〈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祭典-灶神信仰及祭灶風俗略說〉,《古典文學知識》,2003年第5期,頁67-71。 
林繼富,〈漢族、少數民族灶神信仰比較研究〉,《民俗研究》,1997年第一期,頁66-70。 
徐麗霞,〈灶神-下〉,《中國語文》,87卷第5期,2000,頁105-114。
黃永堂,〈司命‧灶神與楚人族源〉,《金築大學學報》(綜合板),1999年第1期,頁83-87。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九份聖明宮,《列聖寶經合冊》,台北:九份聖明宮,2006。
王見川、李世偉等主編,《台灣宗教資料彙編‧民間信仰‧民間文化》,第一輯第九冊,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
五指山灶君堂,《司命真君消災解罪救劫延壽真經》,新竹:五指山灶君堂,1988。
呂宗力、欒保群,《中國民間諸神》,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李申,《宗教論-第二卷事神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李亦園,《田野圖像 : 我的人類學研究生涯》,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1999。
阮昌銳,〈司命真君〉,台北市政府民政局編,《台北市寺廟神佛源流》,台北:台北市政府,2006.12,頁62-65。
韋伯,《宗教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社,2003。
袁珂,〈漫話灶神和祭灶〉,《神話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張家麟,《臺灣宗教融合與在地化》,台北:蘭臺出版社,2010。
智仁堂,《乙已年鸞噦精華》,台北:南華出版社,1966。
智仁堂,《丙午年鸞噦精華》,台北:南華出版社,1967。
智成堂,《儒門科範》,台北縣:智成堂,1991。
游子安,《善與人同︰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中華書局,2005。 
黃錦源,《獅頭山百年誌》,苗栗:財團法人苗栗縣南庄鄉獅山勸化堂,2000。
楊福泉,《灶與灶神》,北京:學苑出版社,1996。
楊?,〈灶神考〉,《民族研究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
薄松年,《中國灶君神禡》,台北:渤海堂文化出版社,1993。
瞿海源,《宗教與社會》,台北:國立臺灣大學,2002。
蘆洲保和宮,《中華民國一OO年農民曆》,新北市:蘆洲保和宮管理委員會,2011。
黃雪珠,《台灣灶神信仰研究-以五指山灶君堂為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10。
社會調查資料 
2007、2011年社會調查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