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的寺廟都會有一些傳說,代代相傳著,其間不免充滿許多宗教神異色彩,卻可從中一窺歷史意涵。

保安宮也不例外,所留傳下來的風俗傳說,有開五門、石獅子、天子門生府、鳳陽懼退、輦寶輪、放火獅、家姓戲等。

古代的宅第只有皇帝才享有開五門之尊貴,保生大帝為宋代真人,又受賜帝號,得以享有天子之禮。保安宮在興建之初原擬依此禮制,開五門以顯尊榮,但受到當時林爽文之亂敉平不久,加上漳泉械鬥,為避免受亂事波及,便暫時改置三門。至大正六年(1917)寺廟重修時,廟方認為已無此顧忌,便就前殿二端增闢二門,以符開五門之尊。

保安宮的中門左右立有二尊石獅,一雌一雄,按常規雌獅是閉口的,雄獅是開口的,傳聞在雕刻時,工匠誤將雌者的口裂開,與規定不符,因而受罰被扣減工資。
這兩尊石獅子造型與一般者有一些差異,眼巨尾大,捲髮張口,崩角兀顛,古人稱此獸為「牴牛」,相傳「牴」是法獸,「牛」是仁獸,放置於門口,旨在昭示四方,重法行仁,使全國知所尊敬效行。

相傳於咸豐九年(1859)時,漳州人與泉州人發生械鬥。有一天芝蘭(今之士林)的漳州人沿著圓山仔腳進攻保安宮,宮內原寄住著一群乞丐,晚飯在後院閒聊時獲知此一消息,於是臨機應變,各執棒杖,露出一頭假充槍械,埋伏在要口上。來襲的漳州人不辨真假,懷疑對方早有防備,便不敢進攻而退。事後居民為了感謝乞丐保衛家鄉的功勞,便在保安宮後庭建了一所「天子門生府」,專供乞丐們定居。

所謂「天子門生府」是這座乞丐寮的雅稱,在天子門生府的門聯上寫有「兩國封王薛平貴,一品當朝鄭元和」。這是取其民間故事而來,因為薛平貴、鄭元和二人都曾淪為乞丐,但後來都有一番作為而出人頭地,尤其薛平貴更是一度作王,以此勸喻世人不要輕視乞丐之意。後來乞丐寮的乞丐人數增加,又添建了一座乞食寮,於是稱前者為「頂寮」,後者為「下寮」。

清朝年間,保安宮不時會湧來大批的鳳陽人,扶老攜幼散居廟內,連正殿也被佔用,衣衫不整,舉止無度,自行擅用廟內日用物品,並有侮辱神明之舉。居民對他們的蠻橫無禮無可奈何,又傳聞他們能用一些符咒邪術致人於死,更沒有人敢去招惹。由於鳳陽人的惡名,因此只要聽說他們前來,附近的婦女小孩多走避之,俗稱曰「鳳陽懼退」。

咸豐三年(1853),臺北艋舺發生「頂下郊拼」時,戰敗後逃至大龍峒的下郊人,因為無家可歸,打算以保安宮為中心,興建輦寶輪形的住屋(臺灣民間稱賭色寶為「寶輪」)。不料,興工未久,中途遭逢「四十九日烏」(即臺灣民間所稱的農曆三月的梅雨季節),霪雨綿綿,數月不晴,致使牆壁倒毀無法施工,只好停止建造。但下郊人不能久無棲所,除了一部分留在大隆同外,其餘遂四散到奎母卒(大稻埕)等處謀生。

保安宮以往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誕辰之夜,會有「放火獅」的習俗。獅子以竹為胎,身上紮有許多顏色的蜂炮,表面再以紙糊成獅子頭,名為「火獅子」。屆時在廟庭燃放,火光四射,炫耀奪目,最能吸引觀者的目光與興趣,也成為保生大帝慶典的壓軸節目。

中國的古俗認為獅子可以驅邪辟鬼,因而被祀為神獸,而獅子的圖紋出現在日用家俱、衣飾文物中,也多具有驅魔避邪的意味,一般宮廟、欄杆、橋頭多有安置石獅,其作用皆同。中國的迎神賽會中,常有舞獅的活動,並燃放大量的鞭炮,有其辟邪逐疫的意義,同時增添其熱鬧歡騰的氣氛。臺灣受大陸的影響,舞獅也成為一般廟會極普遍的活動,但是保安宮的「放火獅」卻是極為罕見的例子,其起源為何尚難得知,唯押煞平安之宗教意義是相同的。

「牽(車藏)」(閩南語音 ㄎㄢ ㄗㄥ)為臺灣民間的一種超渡儀式,分為「水(車藏)」與「血(車藏) 」兩種,前者是超渡 溺水而死的孤魂,後者是超渡死於難產或因血光之災意外死亡的孤魂。民間傳說,溺死或血光而死者,必須以 「牽 」將亡魂牽引回來才不會永遠沉冤。牽儀式在雲林一帶較易看到,北臺灣則相當少見,保安宮則於每 年在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中元普渡盂蘭盆會,普渡之前,即農曆七月十四日進行「牽(車藏)」法會儀式,同時也舉行「走赦馬」聖壇儀式,求免諸魂罪惡。

在農曆七月十四日當天,也正好是池頭夫人「粧腳媽」的生日,保安宮於當日以竹編製成圓筒狀、可以旋轉之骨架的「(車藏)」(又稱「籯」),高約五尺,外面糊上紙,「水(車藏)」用白紙,「血(車藏)」用紅紙,上面貼上寫著溺水或難產或血光之災意外死亡的孤魂姓名及生辰,外面用紙剪貼代表三界的人物:上界的觀世音菩薩與地藏王菩薩,中界的土地公、文判和池頭夫人,下界的牛頭馬面和范謝將軍。將立在地上,以便用手推轉,

並祈求粧腳媽等神明保佑已故親人離苦升天,此即為「牽(車藏)」。「牽(車藏)」時,亡魂隨著轉動的,在牛頭馬面引領下,乘著船隻,從水池(或血池)浮升人間,然後爬上階梯,在上界神明慈悲護佑下,接受陽間供養後超脫離開陰間枉死城。

在民間許多的地方寺廟,每逢神佛聖誕,必須輪值一姓氏,醵金演戲以慶祝神誕,謂之為「家姓戲」或「字姓戲」。目前臺灣民間保存家姓戲傳統最有名者,是臺北保安宮與臺中南屯萬和宮。

保安宮的家姓戲演出時間自三月五日起至三月二十八日,排序則以張姓為始,吳姓殿後,次第輪流,俗諺謂:初五張、初六池頭夫人、初七陳、初八黃、初九蔡、初十杜、十一眾庄、十二連、十三鄭、十四王、十五大道公、十六周、十七林、十八李、十九楊、二十葉、二十無、二十一無、二十三媽祖婆、二十六許、二十八吳。

當時大龍峒的諸姓中,以張姓勢力最為雄厚,故居於首,其次為陳姓,而吳姓以其為保生大帝的後代,故自謙居後。又本宮後殿原奉祀天上聖母,後移祀於大稻埕慈聖宮,故有二十三媽祖婆。不過,在三月二十日註生娘娘聖誕當天祝聖會也有演出,家姓戲演出的劇種則為「官音」,應為亂彈戲之類。

本宮的過火儀式行之有年,可謂目前在大臺北都會區內碩果僅存且保留同安原鄉特色者。「過火」通常在農曆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神誕當天舉行,其方式是先以香爐燒剩的香柱作底,上堆木炭塔狀,待木炭燃至通紅,再鋪上第二層木炭繼續燃燒,等到時辰一到,則挑散木炭、剷平炭堆,以形成約十公尺長的「火龍」(即過火時的跑道),接著澆淋一畚箕一畚箕的鹽巴,瞬間煙霧四起、炭屑飛揚,打著赤腳的乩童便率先通過,緊接著執令旗者、抬神輿者,再一一走進濃煙瀰漫的炭屑中,過程緊張刺激,觀來逼人動容。

觀眾中更有大老遠跑來等待撿拾過完火後之木炭民眾,據說這種木炭帶有神明的靈氣,泡在開水中飲用,可保平安及治百病,尤以治咳嗽最有效,因此往往能吸引眾多的信眾。

在保安宮西護室供有註生娘娘的神像,平時經常有婦女來祭拜求子,到了農曆三月二十日聖誕這一天
,遠近婦女前來進香朝拜者絡繹不絕,粉白黛黑,釵光鬢影,極一時之盛。以往許多文人墨客乘機來遊,恣意賞覽,評花品柳,飽享眼福。由於紅男綠女熙來攘往其間,造成街頭巷尾擁擠不堪,故有「三月二十人看人」的俗諺。近年來,隨著社會風氣開放,男女社交機會大增,毋須特別藉由神誕進香活動才能親近異性,因此人潮不若過往,然而,註生娘娘神誕日安排有演戲、契子契孫回廟換護身符的活動仍相當熱鬧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