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祈秋報佑平安-客家土地伯公信仰(以高雄縣美濃鎮為探討分析的研究)

摘要

先民拓墾之初,對環境的不安定感而普設伯公作為庇祐,經年累月的祭祀,形成心靈的守護神,在經濟能力好轉後,一一反映在伯公壇的修建上。在美濃地區379座伯公中,目前的型制維持露天祭壇的伯公壇,約四分之一,其餘均改建成廟祠。伯公壇的改變或許容有惋惜與沮喪,但在文化的接觸互相學習下,其改變是不可避免的。

而此露天伯公壇型式以「天圓地方」的宇宙圖案,以相應天地大宇宙。隨著客家先民入墾美濃平原,秉持一貫天圓地方、前水後山、前虛後實的風水觀具體反映在傳統客家夥房、神祖牌的擺設、伯公壇的建立。各聚落土地伯公,依次陸續的散佈平原各境。對天地的感謝,以「天圖地方」、「前虛後實」、「陰陽太極」反映在伯公壇的型制上。如此,美濃土地伯公壇應不該是單純一幢過氣的建築,它已昇華為一種希望、一種標的;不再是一種單純的地標建物;它已變成一種當地民眾的集體記憶,當地人的鮮活記憶,當地人彼此互通感情和認同的符碼。適足以型塑出地方的文化景觀。

美濃土地伯公以露天石碑式伯公壇呈現,顯示出美濃特有的文化景觀,透過伯公福會祭祀,讓人和土地更親近、更緊密,縱然,型式一直在演變、祭拜的目的在質變,但在意的是那份對土地的謙卑與敬意。

關鍵詞:客家、美濃、土地公、土地伯公

目錄

  1. 相關文獻回顧
  2. 美濃土地伯公的分布 
    (一)美濃土地伯公型制演變的歷程
    (二)型制的分析
    (三)伯公翻新的區域比較
    (四)廟祠型制的呈現方式
    (五)伯公石碑的安排
  3. 美濃新舊部落土地伯公祭祀之差別
  4. 近年來的變遷-代結論

參考書目

不著撰人,《公羊傳》,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印。

不著撰人,《孝經》,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印。

《台灣堡圖》,1904年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遠流出版社複製發行,1996。

池永歆,《空間、地方與鄉土:大茅埔地方的構成及其聚落的空間性》,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6.10。

李玄伯,<社祭演變考略-台灣土地廟的調查研究>,《大陸雜誌》,1963.5.31。

李亦園,<宗教信仰與迷信心態座談>,《中國論壇》4-4,1977。

李亦園,<宗教信仰與迷信心態座談>,《中國論壇》4-4,1977。

李永斐、鍾永豐、鍾秀梅著,徐正光編纂,《高雄縣客家社會與文化》,高雄縣文獻叢刊9,高雄縣政府,1997。

李允斐與陳板,<日久他鄉是故鄉-台灣客家建築初探>,收錄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正中書局,1991。

宋飛龍,<社稷之源˙里社之神>,《藝術家雜誌》第48期,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79.5。

邱永章《五溝水/一個六堆客家聚落實質環境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研究(上)》,新竹縣立文化中心,1990.3。

吳學明,<鄉土史料與鄉土史教學>,《「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1996.5。

吳學明,<現世功利-從歷史觀點看傳統民間宗教信仰>,《南瀛文化叢書-點燃人生希望》,台南縣文化局,2001。

吳奕德,《高屏地區客家村落墓塚式伯公之建築型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文化研究中心,1998。

林美容,<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鎮為例>,《台灣風物》第三十七卷第一期,1987。

林美容,<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2》,1987。

林國平、彭文宇,《福建民間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12,頁87。

美濃鎮誌編篡委員會,《美濃鎮誌》上、下冊,美濃鎮公所,1997。

胡台麗,《神、鬼與賭徒:大家樂賭戲反映之民俗信仰》,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6。

凌純聲,<臺灣與東南太平洋的石棚文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八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59。

陳板,<桃園縣土地公廟的型式與特色>,《八十七年度台灣文化節活動成果總覽》,台灣省政府文化處,1998。

許秀霞,<美濃土地公信仰初探>,《台灣文獻》第四十八卷第一期,1997。

張二文,《美濃土地公信仰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張二文,《土地之歌美濃土地伯公的故事》,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出版,翰林出版社,2004.06。

廖倫光,《塚。冢土伯公之美學凝視》,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0。

漢,班固撰,清,陳立疏證,《白虎通》,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

管志明,<文化意象解讀:新化老街現況考察報告>,《鄉土文化研究所學報》第一期,1999.12。

鍾華操,《台灣地區神明的由來》,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1988.4.三版。

瞿宜穎,<九、傳說-社>,《中國社會史料叢鈔》,甲集中冊。

瞿海源,《大家樂現象之成因與影響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