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大帝吳真人傳說研究--以明清方志資料為主的初步考察

摘要

保生大帝吳真人為臺灣重要民間信仰,但對於其傳說一直處在印象式的傳遞中,缺乏有系統的整理與討論,因此本文彙整吳真人傳說的相關資料,依降生到昇天的時間順序,逐條討論傳說內容與文字變異情形,同時外延到相關的信仰問題,對其傳說作一初步的整理與分析。從整個傳說的發展演變,可以觀察民眾是如何將相同母題運用在神明傳說中,或是因應當時潮流造構新的情節,希望藉此能對民間文學與民間信仰的內在理路有更多認識。

目錄

  1. 前言
  2. 保生大帝吳真人傳說分析
    (一)生前傳說分析
    (二)昇天後顯靈傳說分析
    (三)軼聞傳說討論
  3. 結語
  4. 附錄:保生大帝吳真人受封表
  5.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傳統文獻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民國)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出版社,1998十二刷。

(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四部叢刊正編。

(宋)真德秀:《真文忠公全集》,台北:文友出版社,1974。

(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四部叢刊正編。

(宋)劉克莊:《後村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別集類集部一一九。

(明)何喬遠編撰,廈門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歷史系古籍整理研究室點校:《閩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

(清)張廷玉:《明史》,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56。

(清)李光地:《榕村全集》,台北,力行書局1969。

(清)林廷?纂述:《保生大帝吳真人傳》,輯入王見川、林萬傳主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9,第12冊,頁29-48。

(清)黃家鼎:〈吳真人事實封號考〉,見《馬巷集》,收於陳支平主編《臺灣文獻匯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第四輯第18冊,頁305-316。

(清)周凱修、凌翰等纂:《廈門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清道光十九年刊本。

(清)陳瑛等修,鄧廷祚等纂:《海澄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清光緒二十七年刊本。

(民國)林學增等修,吳錫璜纂:《同安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民國十八年鉛印本。

張介人主編:《台北保安宮專誌》,台北: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1981。(台北市文獻會翻印本)

台北市政府民政局、財團法人保安宮主辦:《保生大帝信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2002。

廖武治主編:《大道真經譯註》,台北: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2003。

廖武治監修,李世偉總編纂:《新修大龍峒保安宮志》,台北: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2005。

仇德哉:《臺灣廟神考》,雲林:信通書局,1978。

張炳楠發行:《全國佛剎道觀總覽:保生大帝卷》,台北:樺林出版社,1987。

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呂宗力、欒保群:《中國民間諸神》(上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道教卷》,台北:雲龍出版社,1993。

林美容主編:《臺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增訂版)》,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1997增訂版。

漳州吳真人研究會編:《吳真人學術研究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

廈門海滄青礁慈濟宮理事會、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主辦:《海峽兩岸吳真人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廈門:海滄,2006。

林國平、彭文宇:《福建民間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林拓:《文化的地理過程分析:福建文化的地域性考察》,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洪淑苓:《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台北:臺灣大學文學院發行,1995。

周曉薇:《四遊記叢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陳元朋:《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台北: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6。

白以文:《《北遊記》敘事結構與主題意涵之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96。

李豐楙:

《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
〈媽祖傳說的原始及其演變〉,《民俗曲藝》第25期,1983,頁120-152。
〈從成人之道到成神之道〉,《東方宗教研究》新4期,1994年10月,頁184-207。
〈行瘟與送瘟──道教與民眾瘟疫觀的交流與分岐〉,《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4,頁373-422。
〈五營信仰與中壇元帥:其原始及衍變〉,收入中山大學清代學術中心、新營太子宮管理委員會編:《第一屆哪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發行,2003,頁549-594。

 

施振民:〈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研院民族所集刊》第36期,1973秋,頁191-205。

林美容:

〈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收入張炎憲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三),
台北: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年,頁95-125。

 

二階堂善弘:〈通俗小說裡元帥神之形象〉,中研院文哲所主辦「聖傳與詩禪:中國文學與宗教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2004年12月10日-11日。

李秀娥:〈鹿港奉天宮取甘露水的儀式與意義〉,《臺灣文獻》第49卷第1期,1998年3月,頁47-78。

杜正勝:〈作為社會史的醫療史──並介紹「疾病、醫療與文化」研討小組的成果〉,《新史學》第6卷第1期,1995年3月,頁113-151。

中國道教協會辭典編輯委員會:《中國道教大辭典》,台北:東久企業有限公司,1996。